分享好友 业界资讯首页 业界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光明日报 严纯华:加强科技创新西部才能“变轨超车”

2023-02-15 17:38426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严纯华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图为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主环隧道。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提供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师生在荒漠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图为科研人员用风速仪等设备观测沙漠气象环境。兰州大学提供

  【科学向未来】   


  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中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多管齐下。其中,科技创新将起到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认为,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才能助力西部实现“变轨超车”。


1.西部科技创新正在加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今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与成就,准确分析把握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深刻分析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对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作出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推进科技事业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2017》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总体格局,创新资源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由东部一枝独秀向东中西协同发展转变。尤其是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央各项区域创新政策的扶持下,西部地区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实际增长68.6%),超过东部地区(67.3%)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明显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速度达到101.8%,超过东部地区(49.6%)一倍多。西部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实际增长了111%,超过东部地区(81.8%)的速度。


  同时,西部的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集中了一批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很好的创新资源和科研基础。以兰州大学所在的甘肃为例,全省有国家高新区2个、科研院所132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51家,其中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还有高新技术企业437家、各类创新平台575个,研发人员3万多人、专家4962人。全省科技综合进步水平从“十一五”末的全国第25位上升到去年底的第18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2.5%提高到51.3%,产学研耦合度从19.2%提升到33.5%,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达到西部平均水平以上,特别是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加上今年获批建设的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阻碍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五个“瓶颈”


  在充分肯定近年来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与东部地区相比,占全国总面积71%的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直接制约着西部地区未来更高质量的发展。例如,据有关统计,从2006年到2015年,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从357.49亿元增加到1731.61亿元,年均增长19.16%。2006年西部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比重为11.9%,较东部低56.38个百分点;到2015年,占全国比重为12.22%,较东部地区低55.73个百分点。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到,西部地区在创新产出规模、创新驱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


  总体上讲,目前西部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总体不强。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创新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创新意识与沿海地区、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可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而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也是制约整体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创新环境相对不优。创新环境包括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文化环境等软硬环境的各个方面。从纵向上比较,西部地区近几年的创新环境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从横向上看,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激励政策等创新环境还不够优化,无论是政策支持的力度还是政策支持的范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是成果转化运用不充分。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相对较低,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渴求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项目,而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院所“产学研”机制不健全,科技研究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科技成果难以推广,专利技术难以实施。


  四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短缺。人才是创新中最活跃,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从创新实践来看,哪个地区人才集聚能力强、占有的人才规模大、人才素质高、人才结构合理,哪个地区的创新活力、创新动力就强。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创新平台、体制机制、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先天和后天的不足,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创新人才流失较多。


  五是国家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西部地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受经济水平的制约,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投入普遍较少,科技投入占各省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投入保障不足,科技创新基础建设比较落后,创新产出不高。因此,国家对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亟待加强。


3.需要高校及科研院所、西部各省区和国家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说,科技创新是助力西部实现“变轨超车”。要使创新真正成为驱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就需要从西部高校及科研院所、西部各省区和国家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多方推进。


  首先,对西部高校及科研院所而言,虽然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在多年的办学和科研实践中都形成了各自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应当顺势作为、乘势而上,为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一方面,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供给。西部高校及科研院所要立足自身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围绕国家和西部各省区重大战略需求,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难题,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围绕“补链”“延链”“强链”,打通“政产学研用”创新链条,盯住产业化方向和发展大势,瞄准国际国内科技前沿,在技术攻关、路径设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整合,缩短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程,促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避免科技成果“束之高阁”。


  其次,对于西部各省区而言,要更加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打造创新主体、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有企业作用,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中央高校、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完善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市场服务体系,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要深度参与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与西部地区独特资源优势相关联的特色经济优势,大力依靠科技创新,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把西部地区建成我国与中亚乃至欧洲的区域科技合作交流的重点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有重要影响力与辐射力的科技创新核心区域和技术交换、转移和孵化的重要基地。


  最后,在国家层面,建议有关中央部委应当在顶层设计方面更加重视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的布局,特别是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一是在西部地区建设国家级大科学中心。目前,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已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布局和功能特色考虑,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建设应向西部倾斜,在生态、航天、核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建立国家科学中心。按照“对接国家战略、整合内外资源、协同各自优势、支撑带动西部”的原则,在具备基础的西部核心城市建立“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和示范性的区域创新中心,形成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人才和产业聚集区,以创新驱动实施新的西部大开发。二是设立国家重大基地平台西部专项,搭建国家重大基地平台。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选择积累深厚、优势突出的基础研究领域,设立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计划,建设诸如“核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西部干旱环境与区域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物理科学研究中心(西部)”,建立大平台、构建大团队、培育大项目、产生大成果,推动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三是实施西部科技人才计划专项。人才永远是西部开发的长久大计,建议由相关部委协同配合,实施西部科技人才计划专项,给予专项资金及政策支持,不仅要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更要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更具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多措并举、多点发力,让在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的科技工作者获得更优厚的待遇,从而扭转西部地区高素质创新人才短缺和流失的状况。


  (作者:严纯华,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光明日报》2018年07月26日 13版)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徐光宪院士生平展-师生情谊
 

0评论2023-02-15401

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有关于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乎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丰富,但在开发利用上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追赶状态。“我强调跳出稀土来看稀土,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在9月10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稀土功能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分论坛后,《

0评论2023-02-15133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 510所李得天博士获奖   中国甘肃网11日7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11月6日在京举行。兰大校长严纯华院士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即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博士分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区域创新奖。   何梁何利基金是在

0评论2023-02-15112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材料科学与工程  昨天     “新材料是制造业和武器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近几年来,我国材料科技发展迅速,但高水平材料产业化有待进一步发展,高端材料的技术壁垒日趋呈现。”在近日举行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电子材料研究所(筹)成立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谈及“卡脖

0评论2023-02-15305

徐光宪生平展(10)霞光万丈

0评论2023-02-15373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文章来源:包头党史 马鹏起  口述于锦绣、张永平、武宇斌  整理  马鹏起接受市委党史办采访时照片【人物简介】马鹏起,男,汉族,江苏泰州人,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被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1963年转入冶金工业部包头冶金研究所,主要从事稀

0评论2023-02-15232

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
作者:马荣真 彭广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自4月28日徐光宪逝世的消息传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一楼大厅里就摆满了花圈,前来实验室的年轻学子们放轻了脚步。    作为化学家,徐光宪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

0评论2023-02-15223

徐光宪:一生精研只为国
徐光宪:一生精研只为国       作者:高毅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徐光宪(1920.11.7—2015.4.28)   您用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用自己多达300万字的著述,奠定了在化学界的泰斗地位。    您和团队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关,使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短短十几年,中国便

0评论2023-02-1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