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一生精研只为国
作者:高毅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徐光宪(1920.11.7—2015.4.28)
您用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用自己多达300万字的著述,奠定了在化学界的泰斗地位。
您和团队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关,使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短短十几年,中国便从一个稀土“匮乏”大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并占据了国际市场80%的份额,造就了一个关于稀土的“中国传奇”。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从量子化学到配位化学,再到核燃料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您曾无惧挑战,四次改变研究方向。在漫长的科学实践中,您始终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国家需要”始终是您心中第一位的理由。
也正是凭借您创造的稀土“中国传奇”,2008年,您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中国化学、化工界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那年,您已88岁,但仍活跃在科研一线!
在学生们的记忆中,您常常将课堂延伸到办公室和家里,有时甚至一直和他们讨论到深夜。即使年近九旬,您发表每篇文章,都坚持一字一句打字完成。您有时做实验走得很晚,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就来到实验室,一说话,学生们常发现您又忘了戴假牙。
除了科研,学生们说起您,对您印象最深的就是“做人”。73岁那年,您和多名科学家一起到美国参加稀土国际会议。住宿的宾馆一个房间46美元,大家都说让您自己住一间,可您坚持要和大家住一起,节省费用。
在您家中的书柜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文件夹,而每一个文件夹都有一个编码,对应着一个学生。学生们修改过的论文,相关的交流资料,您都会放在单独的文件夹中。您搬了好多次家,但这些资料却一直在您的书架上。您爱生如此,让很多已经做了教授的学生感叹:“到现在为止,我依然没有真正学会像徐先生那样指导好自己的学生。”
有人曾问您,一生中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您立即答道:“是培养了一批好学生。”几十年来,您不仅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还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谈起您的得意门生,黎乐民院士、黄春辉院士、高松院士、严纯华院士……您往往满面春风:“他们都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大大超过了我。”
这就是一个师者为国、为学的情怀!
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有关于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乎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丰富,但在开发利用上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追赶状态。“我强调跳出稀土来看稀土,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在9月10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稀土功能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分论坛后,《
0评论2023-02-15133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 510所李得天博士获奖 中国甘肃网11日7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11月6日在京举行。兰大校长严纯华院士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即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博士分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区域创新奖。 何梁何利基金是在
0评论2023-02-15112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材料科学与工程 昨天 “新材料是制造业和武器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近几年来,我国材料科技发展迅速,但高水平材料产业化有待进一步发展,高端材料的技术壁垒日趋呈现。”在近日举行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电子材料研究所(筹)成立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谈及“卡脖
0评论2023-02-15305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文章来源:包头党史 马鹏起 口述于锦绣、张永平、武宇斌 整理 马鹏起接受市委党史办采访时照片【人物简介】马鹏起,男,汉族,江苏泰州人,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被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1963年转入冶金工业部包头冶金研究所,主要从事稀
0评论2023-02-15232
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
作者:马荣真 彭广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自4月28日徐光宪逝世的消息传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一楼大厅里就摆满了花圈,前来实验室的年轻学子们放轻了脚步。 作为化学家,徐光宪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
0评论2023-02-1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