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业界资讯首页 业界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矿冶人物」院士李卫:稀土行业,让中国发声

2023-02-15 17:384290

近年来,我国高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神舟飞船”、“探月工程”、“天宫一号”等等令中国被世界瞩目,这些发展背后都离不开一种重要材料的支撑--稀土永磁材料。而在探索研究稀土永磁新材料的道路上,一直有一位不普通的普通科研工作者披荆斩棘,为我国新材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稀土永磁材料专家李卫。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卫选择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山大物理系磁学专业,在学校的这段岁月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毕业后到了原机械部北京机床研究所工作。1991-1992,瑞典金属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2年初进钢研院的李卫选择了稀土永磁材料作为自己的科研攻关方向,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永磁开路先锋

稀土永磁材料作为稀土材料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是工业和国防领域的重要支撑。李卫院士是该领域的领头人之一,也是我国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出现了一种高性能永磁材料——钕铁硼永磁材料,它被应用在航天、通讯、机电、仪器仪表、冶金、化工、量子工业等诸多领域,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是现代科技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也因此得了“磁王”的称号。

认识到钕铁硼永磁材料重要性的中国对该材料的研发非常重视,李卫院士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担下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课题——“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究”课题组长的重任,接下这个担子以后的李卫用永不服输的精神投入到该材料的研究中,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可以看到他和团队成员的身影,他们经过反复设计实验方案及无数次的冶炼、磨粉、烧结,终于成功制备出最大磁能积达到49兆高奥的磁体,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获得45兆高奥以上磁体的国家。


李卫院士在调试中试设备

该成果被评为我国1989年冶金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并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成果为他今后的科研轨迹奠定基础,也是我国成为稀土永磁材料科技大国的起点。

攻坚克险,集成创新

此后,李卫院士带领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关,优化了生产高档钕铁硼的核心技术与装备,解决了千吨级高性能钕铁硼永磁生产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使材料的综合磁性能—最大磁能积与矫顽力之和—实验室水平大于75,批量产品大于71,该成果经鉴定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李卫院士还开拓了高强韧性稀土永磁材料和低钕、低重稀土永磁材料等研究方向,开创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钕铁硼的铈替钕技术、热压金属永磁产业技术。


李卫院士与航天员聂海胜在一起

李卫院士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带动了我国稀土永磁产业的整体进步,特别是他们针对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对稀土永磁材料的特殊要求来研发创新,形成五大系列十六个种类、近百种规格的新产品,其中许多都是我们国家独有且无法被取代的产品,被应用于“神州”、“嫦娥”等航天工程和国防多个重点武器型号。

满怀热情,永无止境

随着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一个个技术获得突破,技术成果辐射到行业内的主体企业,推动了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我国的稀土永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烧结钕铁硼产量到2012年已达8万多吨,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浸透着李卫院士的心血。


虽然我国稀土永磁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仍面临着开采出的大量高丰度廉价、稀土无法利用及宝贵的重稀土节约利用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困难,李卫院士又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了资源节约型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研发过程中,开发出了双硬磁主相复合稀土永磁材料,使我国稀土资源得到了平衡利用,该研究成果经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虽然成就斐然,但是李卫院士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结硕果,砥砺奋进铸大器”就是他科研人生的最佳写照。我们在感动于他的科研精神,吸取他的科研理念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拼搏、着手现在、放眼未来,期待有一天,在科研的道路上也能大放异彩!

人物简介


李卫 (1957.12- )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生于北京市,原籍河南省洛阳市。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国家科技重点专项(稀土材料专项)专家组专家, 兼任IEEE及国际稀土永磁及应用委员会委员,亚洲磁学联盟委员会委员, 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全国磁性材料与器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获得了低温度系数、高磁能积钕铁硼永磁材料,特殊取向稀土永磁环和新型铈永磁体等多项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率领团队为我国稀土永磁产业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995年成为国家人事部“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6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徐光宪院士生平展-师生情谊
 

0评论2023-02-15401

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有关于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乎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丰富,但在开发利用上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追赶状态。“我强调跳出稀土来看稀土,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在9月10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稀土功能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分论坛后,《

0评论2023-02-15133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 510所李得天博士获奖   中国甘肃网11日7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11月6日在京举行。兰大校长严纯华院士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即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博士分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区域创新奖。   何梁何利基金是在

0评论2023-02-15112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材料科学与工程  昨天     “新材料是制造业和武器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近几年来,我国材料科技发展迅速,但高水平材料产业化有待进一步发展,高端材料的技术壁垒日趋呈现。”在近日举行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电子材料研究所(筹)成立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谈及“卡脖

0评论2023-02-15305

徐光宪生平展(10)霞光万丈

0评论2023-02-15373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文章来源:包头党史 马鹏起  口述于锦绣、张永平、武宇斌  整理  马鹏起接受市委党史办采访时照片【人物简介】马鹏起,男,汉族,江苏泰州人,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被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1963年转入冶金工业部包头冶金研究所,主要从事稀

0评论2023-02-15232

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
作者:马荣真 彭广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自4月28日徐光宪逝世的消息传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一楼大厅里就摆满了花圈,前来实验室的年轻学子们放轻了脚步。    作为化学家,徐光宪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

0评论2023-02-15223

徐光宪:一生精研只为国
徐光宪:一生精研只为国       作者:高毅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徐光宪(1920.11.7—2015.4.28)   您用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用自己多达300万字的著述,奠定了在化学界的泰斗地位。    您和团队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关,使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短短十几年,中国便

0评论2023-02-1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