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德桢:一生只做研究稀土元素的工匠
1941年出生于上海的倪德桢,196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包头,成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大军中的一员,1963年3月,他调入包头冶金研究所(现包头稀土研究院),从此便开始了与稀土的“相伴”
“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报效祖国。”1941年出生于上海的倪德桢,196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包头,成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大军中的一员,1963年3月,他调入包头冶金研究所(现包头稀土研究院),从此便开始了与稀土的“相伴”。
“为了让我们尽快提高业务能力,当时的包头冶金研究所经常派我们去北京矿冶院和有色金属研究院学习实践,只要是有这样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从新手上路到逐渐入道,倪德桢一头扎入稀土元素分析检测的事业中,一干就是34年,期间历任分析室副主任、主任等职。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敢于突破创新,采用化学、量子吸收光谱、等离子光谱、等离子质谱等多种分析手段,形成了诸如钢铁中碳硫快速分析,湿法萃取流程中间控制分析,金属、合金、磁性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荧光粉的成分分析等一套套效率高、效果好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的创立都成为最宝贵的财富。正是靠着这样一种工匠精神,让他逐渐揭开了数十种稀土元素分析的面纱。
几十年来,倪德桢在国内外各类杂志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 1991年他应邀参与编写由冶金出版社出版的《稀土》第十六章稀土分析部分;1994年由他主编的《稀土冶金分析手册》,一经出版,便成为了稀土分析界人手必备的“新华字典”。在业内人士看来,倪德桢的研究创新对于我国稀土产品化学方法标准的制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73年倪德桢主持了稀土产品化学分析方法冶金部标准制定,涵盖26个分析项目、28个分析方法的内容。1979年通过鉴定验收,被评为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1978年,由他参加起草的“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获得有色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创新性地以等离子光谱、X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光谱、高频红外等仪器分析技术取代了原冶金部的YB35-64标准,使方法更为先进和准确。1993年,他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高纯单一稀土氧化物生产研究”中的子项目“高纯单一稀土分析方法的研究”,倪德桢大胆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等离子质谱,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完成了大于99.99%纯度的氧化镧、氧化镨、氧化钐、氧化钕、氧化铒中十四个稀土杂质的测定,大大提高了分析速度和准确度,也因此荣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倪老离开了心爱的分析检测岗位,调任生产经营处处长,于2001年退休。
岁月流逝,初心不改。如今的倪德桢年逾古稀,却依然心系稀土事业的发展,他组织包头稀土研究院理化检测中心的年轻人重新编写了《稀土冶金使用分析》一书,继续为稀土研究事业贡献力量。来源:包头日报
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有关于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乎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丰富,但在开发利用上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追赶状态。“我强调跳出稀土来看稀土,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在9月10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稀土功能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分论坛后,《
0评论2023-02-15133
徐光宪院士生平(9)-音容笑貌
0评论2023-02-15149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 510所李得天博士获奖 中国甘肃网11日7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11月6日在京举行。兰大校长严纯华院士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即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博士分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区域创新奖。 何梁何利基金是在
0评论2023-02-15112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材料科学与工程 昨天 “新材料是制造业和武器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近几年来,我国材料科技发展迅速,但高水平材料产业化有待进一步发展,高端材料的技术壁垒日趋呈现。”在近日举行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电子材料研究所(筹)成立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谈及“卡脖
0评论2023-02-15305
徐光宪生平展(10)霞光万丈
0评论2023-02-15373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文章来源:包头党史 马鹏起 口述于锦绣、张永平、武宇斌 整理 马鹏起接受市委党史办采访时照片【人物简介】马鹏起,男,汉族,江苏泰州人,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被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1963年转入冶金工业部包头冶金研究所,主要从事稀
0评论2023-02-15232
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
作者:马荣真 彭广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自4月28日徐光宪逝世的消息传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一楼大厅里就摆满了花圈,前来实验室的年轻学子们放轻了脚步。 作为化学家,徐光宪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
0评论2023-02-15223
徐光宪:一生精研只为国
徐光宪:一生精研只为国 作者:高毅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徐光宪(1920.11.7—2015.4.28) 您用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用自己多达300万字的著述,奠定了在化学界的泰斗地位。 您和团队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关,使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短短十几年,中国便
0评论2023-02-1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