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业界资讯首页 业界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宁南山:敌退我进 锂电池产业链的中日韩大战

2022-09-05 10:182470宁南山

要说人类唯一一个随身携带的能源设备,那就是锂电池了,确切的说是锂离子电池。我们平时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乃至深圳,北京,杭州,太原,上海等城市大街上的电动出租车,电动大巴,其内部都有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产业从90年代初诞生以来,至今已有大约30年时间,这个行业从日本垄断,到日韩争霸,到现在中日韩三足鼎立,现在逐渐开始向中国垄断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用的锂电池,其实主要就是用于两大产业,一个是消费电子产品,一个是汽车。

 锂电池的发明者是西洋美国人,毕业于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John Goodenough教授,注意这个姓,goodenough,祖上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Goodenough教授现在还健在,在各个锂电池的峰会,论坛之类的场合还能看到他的身影。 锂电池这个行业是很有意思的,曾经这个行业是日本人垄断世界的行业,世界上第一个将锂电池实现商业化生产的公司是日本的索尼,1991年商业化生产锂离子电池用于消费电子产品。 不过大家也知道,一个新技术,新产品,在中国人进来以前都是高端的,一旦中国人进入了该产业,该产业就会迅速白菜化。 还记得90年代手机电池能卖到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人民币一块吗?那个时候中国人一个月的工资才多少钱,一块手机电池顶你几个月的工资,那个时候一个中国的老板,拿出一个价值上万元的大哥大往桌上一放,握草,绝对是土豪,说明这个老板有实力啊。 也因为此,日本人真的赚了不少暴利。后来韩国的三星和LG也进入了这个行业,并且迅速的成为了世界巨头,他们的价格也是高高在上的,毕竟韩国也是小国家,能做锂电池的公司就那么几家,当然也可以联合控制价格卖高价。 不过在2000年以后,中国电池大王比亚迪在锂电池领域率先崛起,标志着中国真正第一次冲进了锂电池(主要是锂离子电池)的行列。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 那个年代手机的霸主是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不像今天是苹果华为三星,一个摩托V3手机销量上亿台,全国各地的老板拿着现金到天津摩托罗拉工厂去要货,因为太TM赚钱了。 比亚迪在2000年是中国第一家获得摩托罗拉手机锂电池订单的公司,在2002年又是第一家获得诺基亚手机电池订单的公司,标志着中国锂电池的品质和技术得到顶级电子品牌的认可。 随着比亚迪的崛起,一大批中国公司进入了锂电池行业,经过十几年发展,这个行业目前已经成了中日韩三国演义的局面。由于中国公司的崛起,锂电池的价格迅速下降到了100元人民币以下。 为什么一个行业明明大家挣钱挣的好好的,中国人一进来就马上白菜化呢? 这跟中国的国家规模有关系,日韩这种财团高度垄断的国家,锂电池就那么几家做,客户也是那么几家,市场又只有那么大,新公司在财团的打压下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以韩国为例子,锂电池的客户就是三星,LG为主,他们都买自家的电池。其他电池公司根本无法生存。 而中国就不一样了,市场太广阔了,我不说打进大公司的供应商,我就专门做电池瞄准售后市场,也足够让我生存下来。 你的苹果,三星,华为手机的电池坏了,如果走进路边的手机配件店,你十有八九买到的不会是原装的电池,它们都来自哪里呢,就来自中国大大小小的锂电池厂家。 打不进高端品牌产业链,我打进山寨机,打进中小型电子品牌公司的产业链,也足够让我生存下来。中国14亿人的广阔市场,我哪怕一块电池赚10元,一年卖100万块也有1000万的净利润。 那么目前来看三国竞争态势如何?我们看下面的2016年竞争格局图,全球十强锂电池公司,日本有两家:松下和索尼,韩国有两家:三星和LG,剩下全部是中国企业,其中比亚迪是中国的老大。 按照国家来分,中国厂家占了全球60%的销售额,日本占了全球17%,韩国占23%左右。更重要的是,中国厂家的增长速度比日韩要快,也就是中国占世界的份额还在继续提升。

 我们再把眼光放到全球前20名,2016年的全球TOP 20锂电池生产厂家,中国有15家,日本有3家,松下,索尼,AESC,韩国有2家,LG和三星。 从上面2016年的销售额,我们可以看到锂电池世界前三名都是日本韩国企业:第一名松下230亿人民币,第二名LG 210亿人民币,第三名三星SDI 205亿人民币。都是200亿人民币以上。 接下来紧跟的第二梯队是中国三巨头:比亚迪160亿人民币,CATL(宁德时代)140亿人民币,ATL 135亿人民币,都是一百亿元营收的级别。 其中宁德时代和ATL实际上可以算是一家,你们注意看下名字,CATL(宁德时代)和ATL很像是OPPO和VIVO的那种关系。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专注做汽车用的动力电池,创始人曾毓群就来自ATL。 ATL也是中国人创建的公司,遗憾的是尽管技术和管理团队基本是中国人,但是从资本角度来看,是日本TDK控股的公司。再下来是50-100亿的第三梯队了,索尼世界第七80亿人民币,国内厂家沃特玛第八65亿,天津力神第九60亿人民币。 但是就增长速度而言,日韩的四大家族和中国狼群完全不能比拟的。 2016年第一名的松下增长15%,第二名的LG增长18%,第三名的三星SDI增长11.4% 第四名的比亚迪增长28%,第五名的宁德时代猛增145.6%,第六名的东莞ATL增长13.4% 如果再往下看,第七名的索尼下降20%,第八名的中国沃特玛增长199.5%,第九名的力神增长71.4% 实际上,这个TOP20榜单漏掉了中国的两家主流手机锂电池供应商,深圳欣旺达和惠州德赛电子,这两家是苹果Iphone手机的御用电池供应商。 欣旺达2016年可谓是大丰收,其营收为80.9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0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5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8.59%,除了苹果以外,欣旺达已经成为华为、OPPO、vivo、小米、联想、魅族、乐视、金立等国内一线手机品牌主要供应商。欣旺达自从意识到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开始“远苹果亲国产”以后,其在近两年来,均保持高速增长。 再来看看德赛电池公司在2016年全年实现营收87.24亿元,同比上升3.44%;实现净利润2.55亿元,同比增长10.89%。 整体看来,苹果作为德赛电池第一大客户,在其营收中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因此德赛电池受到苹果的营收影响非常大。现在德赛也在采取降低对苹果依赖的策略,在开拓电动汽车,电动工具,和国产智能手机品牌的市场。 看到规律了吗,国产供应链都在试图降低对苹果的依赖,这充分说明了国产品牌的崛起。 

未来几年,中国锂电池厂家在市场份额,营业收入和利润上全面压倒日韩的时代将会到来。其中宁德时代有可能在2017年取代比亚迪成为中国最大的锂电池厂家,2017年5月,宁德时代宣布和国内最大的汽车公司上海汽车成立合资公司生产电动汽车锂电池,这给主要给自家电动车供应锂电池的比亚迪带来比较大的刺激,比亚迪目前也在考虑开始外销电动车锂电池,扩大销售额,否则其锂电池业务被宁德时代赶超只是时间问题。 2017年6月,宁德时代发布公告,即将登陆A股,其估值竟然超过1200亿人民币。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徐光宪院士生平展-师生情谊
 

0评论2023-02-15401

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有关于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乎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丰富,但在开发利用上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追赶状态。“我强调跳出稀土来看稀土,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在9月10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稀土功能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分论坛后,《

0评论2023-02-15133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 510所李得天博士获奖   中国甘肃网11日7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11月6日在京举行。兰大校长严纯华院士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即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博士分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区域创新奖。   何梁何利基金是在

0评论2023-02-15112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材料科学与工程  昨天     “新材料是制造业和武器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近几年来,我国材料科技发展迅速,但高水平材料产业化有待进一步发展,高端材料的技术壁垒日趋呈现。”在近日举行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电子材料研究所(筹)成立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谈及“卡脖

0评论2023-02-15305

徐光宪生平展(10)霞光万丈

0评论2023-02-15373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文章来源:包头党史 马鹏起  口述于锦绣、张永平、武宇斌  整理  马鹏起接受市委党史办采访时照片【人物简介】马鹏起,男,汉族,江苏泰州人,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被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1963年转入冶金工业部包头冶金研究所,主要从事稀

0评论2023-02-15232

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
作者:马荣真 彭广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自4月28日徐光宪逝世的消息传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一楼大厅里就摆满了花圈,前来实验室的年轻学子们放轻了脚步。    作为化学家,徐光宪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

0评论2023-02-15223

徐光宪:一生精研只为国
徐光宪:一生精研只为国       作者:高毅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徐光宪(1920.11.7—2015.4.28)   您用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用自己多达300万字的著述,奠定了在化学界的泰斗地位。    您和团队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关,使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短短十几年,中国便

0评论2023-02-1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