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业界资讯首页 业界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陈希颖: 稀土之光点亮人生

2022-05-23 17:004730中国有色网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的岁月,他们作为专业技术人才来到包头,奉献了青春,也成就了梦想。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宣传和普及新时代人才观,从今天起包头日报推出《致敬,劳动者》栏目,对我市老一辈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宣传报道,以实际行动向光荣的劳动者致敬!

在包头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如果说有什么产业是能让全国的精英会聚于此并为之终身奋斗的话,那么答案有两个:一个是钢铁,另一个是稀土。

而陈希颖的一生就因稀土与包头结缘。从1961年由北京钢铁研究院来到包头,成为包头稀土研究院的前身包头冶金研究所第一批专业人才;到1994年退休,仍然心系我国稀土钢事业的发展;再到2017年参编《中国稀土强国之梦》一书,他以57年的执著坚守,续写着钟情稀土的精彩人生。

他出生于南方福建,却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北方包头;他没有耀眼的勋章,却让稀土之光点亮了自己的人生。

与稀土结缘

如今的陈希颖已是83岁高龄,回想起20多岁刚来包头时的情景,他依然激情满怀。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北京钢铁研究院党委书记找我谈话,他说,‘包头的生活比较艰苦,但是稀土产业大有作为,你们到那儿可以干一番事业!’听了他的一番话,我们就雄赳赳气昂昂地来了。”

在陈希颖的眼中,当时的包头还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刚开始我们住在包钢招待所,从西边望去看不到厂房,西南也是一片荒凉。”每天早晨他们的伙食是一碗粥,两三块盐水泡过的萝卜,而上班却要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这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苦。

更让陈希颖困惑的是,在那个年代,“稀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当年轻的心中怀揣理想,一切的困难都烟消云散了。没有老师,他就向前辈工程师和同事们虚心请教;没有基础,他就挑灯夜读补习冶金学原理。

那段时间每天从工厂回来后,陈希颖会夹上笔记本,一路步行赶到图书馆抢座位,从那里订阅的一些国外杂志里,捕捉稀土发展的最新消息,并琢磨如何在白云鄂博矿的开发利用上实现突破。

从1962年起,陈希颖投身到稀土在钢中应用的研究课题中。他利用当时极为简陋的实验设备,研究钢中稀土对气体含量及钢液铸造性能的影响,测定包钢第一个稀土合金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紧接着他又参加了稀土在汽车大梁用钢中的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组长,他与其他成员赴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鞍钢钢铁研究所开展研究。在生产一线,结合具体产品,陈希颖更加坚定了稀土钢产品的未来。

让稀土“发光”

稀土不是土,如何让它闪亮发光,提高拓展稀土应用领域及水平,成为陈希颖为之奋斗的主要目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陈希颖参加由冶金部和农机部联合下达的科研任务——研制拖拉机用低淬透性齿轮用钢,利用稀土元素提升齿轮性能。他不断调整试验方案,潜心摸索热处理工艺,考量钢材性能与使用寿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经过冶金部和农机部的严格鉴定与审核,该项目荣获农机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稀土在钢中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一直是国家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陈希颖作为项目子课题“钢中稀土加入工艺及物理化学作用规律的研究”的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深入钢厂生产一线,制定出具体的稀土加入工艺操作规程,克服了钢水浇注水口结瘤、稀土回收率低且不稳定等问题,让稀土钢、稀土钢产品成为了可能。正是因为这些突破,陈希颖荣获了多项省部级的科技奖项。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希颖积极投身稀土的推广应用工作。1975年,国家下文责令包头冶金研究所联合包头五二研究所组织“全国稀土推广应用展会”,陈希颖停下手头的工作,承担起版面、文图、书画、讲解的工作,并奔赴各地展示稀土的优势。他至今还记得首站在北京展出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披着军大衣前来观展的情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为进一步加大稀土在钢中应用的力度,先后将“稀土在钢铁中应用领导小组”、“稀土在钢中应用专业委员会”、“稀土在钢中应用协作网”三个机构办公室设在稀土院。陈希颖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组织举办了多场全国性的稀土在钢铁中应用学术研讨会、经验技术交流会,对我国稀土在钢中应用的技术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眼下,陈希颖参编的《中国稀土强国之梦》一书已经出版。这个83岁高龄的学者用一生的努力点燃了稀土强国之梦,也让稀土之光照亮了自己的人生。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徐光宪院士生平展-师生情谊
 

0评论2023-02-15401

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科研成果转化不能急功近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有关于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乎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丰富,但在开发利用上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追赶状态。“我强调跳出稀土来看稀土,发展稀土的功夫在稀土之外。”在9月10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稀土功能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分论坛后,《

0评论2023-02-15133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兰州大学严纯华院士 510所李得天博士获奖   中国甘肃网11日7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颁奖大会11月6日在京举行。兰大校长严纯华院士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即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博士分获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区域创新奖。   何梁何利基金是在

0评论2023-02-15112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干勇院士:“芯片之争”就是材料之争!    材料科学与工程  昨天     “新材料是制造业和武器装备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近几年来,我国材料科技发展迅速,但高水平材料产业化有待进一步发展,高端材料的技术壁垒日趋呈现。”在近日举行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电子材料研究所(筹)成立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谈及“卡脖

0评论2023-02-15305

徐光宪生平展(10)霞光万丈

0评论2023-02-15373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马鹏起:见证包头稀土研究和稀土产业发展(上) 文章来源:包头党史 马鹏起  口述于锦绣、张永平、武宇斌  整理  马鹏起接受市委党史办采访时照片【人物简介】马鹏起,男,汉族,江苏泰州人,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被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1963年转入冶金工业部包头冶金研究所,主要从事稀

0评论2023-02-15232

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
作者:马荣真 彭广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自4月28日徐光宪逝世的消息传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一楼大厅里就摆满了花圈,前来实验室的年轻学子们放轻了脚步。    作为化学家,徐光宪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

0评论2023-02-15223

徐光宪:一生精研只为国
徐光宪:一生精研只为国       作者:高毅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徐光宪(1920.11.7—2015.4.28)   您用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用自己多达300万字的著述,奠定了在化学界的泰斗地位。    您和团队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依靠自己的努力攻关,使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短短十几年,中国便

0评论2023-02-1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