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立六十周年巡礼

   2022-05-23 国土报2150
核心提示: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青海省地矿局迎来六十华诞。1958年4月23日,青海省地矿局正式成立。这支队伍连年奋战在荒漠戈壁、雪域高原,从此彻底改变了青海地质工作基础落后、百废待兴的旧面貌,开启了青海地质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新历程。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引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党组的坚强领导和悉心关怀下,青海地矿局历届党委、领导班子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青海省地矿局迎来六十华诞。1958年4月23日,青海省地矿局正式成立。这支队伍连年奋战在荒漠戈壁、雪域高原,从此彻底改变了青海地质工作基础落后、百废待兴的旧面貌,开启了青海地质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新历程。

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引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党组的坚强领导和悉心关怀下,青海地矿局历届党委、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几代高原地质人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主动奉献青海、服务青海、建设青海,镌刻了一座座成就辉煌的时代丰碑,谱写了一曲曲改革、创新、发展的壮丽乐章,为国家资源开发利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勘主业——

紧跟时代需求,填补青海地质工作多项空白,“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工作格局初步构建

“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壮美的诗句描绘了青海的艰苦与荒凉,地质工作者却在这里建立了不朽功勋。可以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地质勘查开发史。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作为青海地质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60年来始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坚持服务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填补了青海地质工作的一项又一项空白,“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的地质工作格局轮廓初现并在加快构建,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取得一大批重大成果。填补了青藏高原大面积区域地质调查空白,首开可可西里无人区地质调查先河,编绘了全省第一幅1∶100万大地构造图、水文地质图,掀开了青海基础地质工作的第一页。承担并完成全省国土面积90%以上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查明了全省地下水文条件及地下水资源总账,构建起青海地层构造、岩浆岩序列,摸清了全省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基本特征,确立和划分了主要成矿区带,大幅提升了全省基础性地质调查程度和研究水平。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60年前,青海省地矿局前身632队首次在柴达木盆地发现储油气构造,在盆地西部打出第一口喷油井,为青海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60年来,该局探明察尔汗钾镁矿、锡铁山铅锌矿、赛什塘铜矿、茫崖石棉矿、大场金矿等超大型、大中型矿床300余处,青海盐湖钾肥、西部矿业等一批支柱产业由此崛起。先后发现各类矿产134种,其中钾盐等11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第一,60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潜在价值近百万亿元,确立了青海“资源大省”地位。进入新时期,该局紧紧围绕全省“四个转变”新思路新部署,取得了页岩气、干热岩、钾盐、铜镍等又一批找矿重大成果,为全省经济发展、结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和战略接续。

——地质技术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建局之初,为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用水紧缺问题,青海省地矿局首次在全省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及找水工作,奠定了全省水工环地质工作基础,开启了地质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里程。尤其是近10年来,该局加快推进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广泛开展水工环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地理国情普查等工作,实现了地质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海东市、柴达木盆地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打造了平安“高原硒都”品牌,为地方发展、农业规划、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实施全省5州29县人畜水源调查,勘查评价全省90%以上地下水源地,解决了城市、农牧区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完成全省3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30余项,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成三江源保护区等环境恢复治理项目18项,治理面积42902亩,恢复耕地12610亩。实施西宁等1市8县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试点,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首次建立起青海地质遗迹分类体系,摸清全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评定出世界级地质遗迹10处、国家级地质遗迹66处、省级地质遗迹165处。发挥无人机航测技术,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地籍管理、土地调查、水利水电、机场建设等重点领域。测试服务扩能扩项,提交选冶试验研究、岩矿鉴定、农业、环保等检测报告近10万份,检验鉴定贵金属及珠宝玉石10余万件,综合实力步入全国前列。

——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青海省调研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省围绕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海省地矿局谋新求变,以新视野谋划新思路,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全面实施绿色勘查开发,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新需求。形成了一批适应青海不同自然景观区特点的绿色勘查技术方法,实现了页岩气、干热岩等清洁能源勘查重大突破,为全省能源结构转型、绿色资源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地质技术广泛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发展,在防灾减灾、环境质量调查、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高原生态农业发展和规划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显著,金辉矿业、霍布逊盐湖被评为省级绿色矿山。尤其以金辉矿业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明显,推出了一系列绿色发展举措,大力开展矿区植绿、护绿、复绿,加强矿石有害元素无害化处理技术攻关,填补了青海高原生物预氧化技术空白,总结了“多点小流量、干滩护坝”的尾矿排放方式,实现了“无氰矿山”开采及选矿用水“零污染、零排放”,建立起“青藏高原绿色矿业发展新模式”。青海地矿人不仅是服务资源工业的找矿者,而且是绿色资源的开拓者,成为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

产业发展——

立足资源保障,加强大地质服务,产业发展协调并进,产业格局日趋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新中国的地质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起落落。自建局以来,青海省地矿局长期从事国家和青海省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产业结构单一,同样经历了地质事业滑坡的阵痛。1999年属地化以来,该局按照新形势下国家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对地勘工作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以地质勘查为中心的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后,该局确立并大力实施“地质立局、产业富局、人才强局、和谐兴局”发展战略。进入新时期,他们更加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地质事业发展新路子,立足资源保障,加强大地质服务,推进延伸产业发展协调并进,产业格局日趋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日趋完善。2008年,青海省地矿局以体制创新和机制转变为重点,将原有29个正处级单位重组合并为现在的13家具有不同专业性质的地勘单位,其中从事基础地质与矿产勘查地质单位6个、水工环地质调查单位1个、地质测绘单位1个、地质工程施工单位1个、测试单位1个;成立以金辉矿业公司、霍布逊盐湖公司、房地产公司为龙头的“一黄、一白、一地产”三大支柱产业,反哺了地质勘查主业。全局形成了门类齐全、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地质工作新体系,建立起以地质勘查业为主导、地勘延伸产业、矿业及房地产开发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经济发展质量向优、效益向好。60年来,青海地矿历经艰难起步、低谷徘徊、快速发展,当前正迈向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地勘经济发展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新变化。资金来源由原来单一的财政拨款向财政投资、社会资金投入、多种经营收入等多渠道、多元化构成转变;“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总量127.1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5倍,年均增长17.06%;“十二五”以来,三大支柱产业效益稳定,实现经营收入33.63亿元。经济结构呈现主业、产业双向支撑,地质服务占比持续增长的喜人局面。

——构建起勘查带动开发、开发反哺勘查的“五龙沟”模式。五龙沟金矿自2008年加快勘查开发以来,形成了勘查带动开发、开发反哺勘查的良性循环。2008~2017年间,五龙沟金矿累计投入各渠道勘查资金1.95亿元,其中金辉矿业公司投入1.59亿元,金资源量从最初的4吨迅速增长至近90吨,为金矿开发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储备。金辉矿业经过多年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十二五”以来生产黄金近9吨,完成销售收入16.37亿元。这种探采一体化模式得到原国土资源部和青海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大力推广。

科技创新——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人才队伍结构优化素质提升,走出了一条适应青海高原特点的地质科技创新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解放之初,青海地质科技工作一穷二白。经过几代地质人的艰难摸索,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应青海高原特点的地质科技创新之路,培养了一支年龄结构与专业层次更加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形成了一批青藏高原地质工作基础性、关键性原创理论,解决了一系列制约找矿突破、推进民生服务的重大问题,支撑引领了60年来青海地质工作的发展和开拓。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持续突显。坚持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针对地勘领域内的前瞻性、关键性、基础性及共性技术,大力推进科技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为服务地质找矿、支撑青海地质工作发展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该局编制完成的《1∶100万青海省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利用地学新理论、新方法,首次以板块构造观点建立起新的青海大地构造格架,为全省资源勘查、环境评价、灾害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青藏高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建立起完整的青海不同景观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承担的“三江造山带铅锌多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科研项目,提升了三江造山带铅锌多金属成矿规律认识,指导了沱沱河和玉树地区45个生产项目找矿实践,获原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青藏高原北缘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应用》项目,首次提出青藏高原北缘土壤富硒机理,构建了青藏高原北缘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体系,编制了青海省首个富硒农产品地方标准,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相继建成西北地勘系统首家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4个,荣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0余项。

——人才队伍结构优化素质提升。青海省地矿局大力推动“人才强局”,坚持稳步发展、规模适度、优化结构、提升素质,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实践一线培养了一批既懂野外调查、又善于综合研究的优秀专业人才、年轻创新人才及科技领军人才。目前,全局专业技术人员从建局之初的不足400人发展到现在的1623人,占在职职工的69%;各专业、各领域优秀专家、优秀科技人才、学科带头人6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2人、1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先后有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走出了一大批以卢振兴为代表的地质科技领头人。

精神文明——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职工群众,全面助力扶贫攻坚,地质精神薪火相传,地矿文化绽放璀璨之花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变化,意味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高层次的要求日益增长。多年来,青海省地矿局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谋民生之利,办民生之事,急民生之需,解民生之忧,竭力维护职工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职工群众,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职工住房及办公条件明显改善。先后投入7.2亿元完成9个职工生活基地和3个办公科研大楼建设,建成职工住宅2300余套,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以建设园林式庭院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职工人居环境。

——帮扶济困深入开展。推进困难职工档案标准化建设,局内帮扶机制不断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帮扶困难职工(遗属)6970人次,发放帮扶金1008万元,切实解决了困难职工的实际困难。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责任落实,创新扶贫机制,建立扶贫基金,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

——民主管理及院务公开持续深化。突出职代会职能,发挥职代会作用,认真开展职工提案征集、解答、落实、跟踪和监督,充分调动职工参事、议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把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和事关单位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政务公开重点,利用局网站、微信公众号、地矿报等媒体平台,多形式、多内容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

“三光荣”精神,激励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投身改革开放大潮、投身新时期转型发展。“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脚踏实地、担当作为、团结奋进、爱岗敬业、宽容诚信、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是青海地矿人的鲜明品格,是实现地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质事业的具体体现。

60年沧桑巨变,不变的是地质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献身事业的高尚情怀。正是凭着几代地质人坚定的理想和顽强的毅力,青海省地矿局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高原地质队伍,完成了不同历史时期赋予地质工作的各项重要任务。155名地质工作者为地质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以“英雄群体”柴达木队58号机组、“功勋单位”柴达木综合地质大队和“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胡道春同志为代表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先后有11个单位获国家和省部级先进集体,6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50余人获省部级“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3个单位被评为国家、省、市级精神文明单位。倾心浇灌的地矿文化,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不断绽放璀璨之花。

六十载春华秋实,栉风沐雨;一甲子薪火相传,砥砺前行。60年的辉煌成就,是几代青海地质人前仆后继、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结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质事业发展也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青海省地矿局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实施“地质立局、产业富局、人才强局、和谐兴局”发展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增进人民福祉和职工群众获得为目标,改革创新,埋头苦干,奋力开启新时代地质事业转型发展新征程,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作出新贡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业界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业界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