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在答记者问中表示,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将把制造业开放作为一项重点,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 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 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这对于外资汽车厂家来说,不外乎是期盼已久的“大礼包”。长期以来,在这个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上,中国政府规定外资车厂只能通过合资形式存在,且持股比例最高不能超过50%。
路透、彭博等多家媒体援引汽车行业分析师称,中国汽车行业开放短期内的主要受益者,是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车厂,包括此前一直寻求在华建立全资制造基地的美国厂商特斯拉。 国内新造车厂商对于行业开放可能造成的冲击,其实心知肚明。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4月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直言不讳,“中美贸易战把特斯拉关在外面,对我们有利”, 如果中美贸易战持续进行,将把中国这块肥沃的市场留给本土新能源汽车厂商。 福特等一批美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赚的钱远大于在任何其他国家赚的钱,贸易战将对这批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都很强势的跨国公司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国家主席习 近平在博鳌论坛开幕演讲上明确指出,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下一步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同时将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 国内新造车厂商的“一厢情愿”是一方面,但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制造业特别是汽车行业的开放,方向是不可逆的,时间表也是确定的。今天国家发改委的答记者问,释放的正是这样的信号。
实际上,外资车企早已开始了前期的产业布局:在中国销量最大的日本汽车厂商日产汽车,今年2月5日于北京公布东风日产2022中期事业计划,计划未来五年在中国投资约1万亿日元(约合600亿人民币),目标是在2022年将中国市场年销量提高到260万辆。 日产计划到2022年在中国市场推出超过40种车型,其中一半将是搭载“e-power”的电动车型,以挑战目前主导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和通用汽车,并对抗同样来自日本的本田汽车日益激烈的竞争。 根据新公布的计划,电动汽车到2022年将贡献日产总销量的30%。日产旗下的高端车型英菲尼迪,到2022年将有四分之一转化为电动车型,到2025年所有的英菲尼迪车型都将电动化。 600亿人民币的投资将被投入到电动车生产中心、研究开发和环境领域中去,并主要用于电动车型的生产和销售。
内资厂商将在公平的擂台上直接展开竞争 利好消费者 在制造业特别是汽车行业设置外资负面清单,初衷是为了保护本地厂商,使其在面对处于产业前沿的国际对手时,不会在生产和资金规模上被瞬间击垮。 时过境迁,上述政策产生的宏观和行业背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国家政策引导逐渐向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倾斜,中国汽车行业涌现出了一批行业前沿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该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去年9月21日发声,预计到2020年中国公共汽车将全面电动化,2025年重型卡车全面电动化,“到2030年包括所有轿车在内,中国将全面普及电动汽车。” 今年2月24日,吉利集团(由李书福拥有、吉利控股集团管理)宣布,已通过旗下海外资金主体收购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收购完成后,吉利集团将成为戴姆勒最大单一股东,并承诺长期持股。这一交易不仅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西方汽车工业中的最大手笔投资,更代表着在资本规模上中国车企已经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不再只是重申制造业开放的大方向,而是提出明确的操作时间表,要在5年内完全放开汽车行业的外商投资限制,意味着内资车厂将与外资厂商在公平的擂台上直接展开竞争,并在锤炼中提高自身的整体业务能力,这对于本土行业也好还是消费者也好,都是一项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