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体系研究》课题在北京通过评审。由两院院士陈毓川、沈其韩、李廷栋、任纪舜、裴荣富、翟明国和多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该项研究聚焦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和演化特征,在理论上有创新,对指导找矿有重要参考价值,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矿产地质与成矿规律综合集成和服务(矿产地质志)》二级项目设置的专题研究课题,该项研究充分综合了国内外大量已有资料和近10年来的最新成果,对中国前寒武纪的地质特征、构造背景、重大地质事件,以及成矿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总结。
研究认为,太古宙是陆核形成、陆壳巨量堆积和绿岩带型矿床形成时期,古元古代是裂谷—造山带复合过程和地史上第一次重要成矿期,中—新元古代是多期裂解大伸展事件和大规模成矿高峰期。课题负责人沈保丰研究员介绍,课题在研究辽吉胶活动带、晋冀豫活动带、孔兹岩系、中条裂谷带、东南缘被动大陆边缘带等的地质特征和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华北陆块成矿的独特性,并详细论述了与古元古代中国古大陆裂解离散阶段有关的铁、铜、铅锌、金、硼、菱镁矿、滑石、金红石等矿床成矿带和成矿系列。
课题还首次提出在华北陆块距今26亿~25亿年的大氧化事件,首次提出双成矿带控制辽吉活动带硼、铅锌、菱镁矿、滑石等成矿的新认识。课题还聚焦中国中—新元古代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重点研究了与中国古大陆裂解离散阶段有关的稀土、铌、铅锌、铜、铁、锰、磷、石墨等矿床成矿带和成矿系列,与汇聚碰撞阶段有关的铜、铁、金矿床成矿带和成矿系列,与南华纪雪球地球事件有关的铁、锰、磷矿床成矿特征,并对白云鄂博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提出了新认织。此成果是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前所长沈保丰60年来对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研究的概括总结,也是《中国矿产地质志》专题研究的又一创新成果。